清明祭英魂丨一堂行走的感恩教育课:师生共缅彭玉麟将军
- 发布时间:2025-04-07
- 发布者: 本站
- 来源: 原创
- 阅读量:
一:踏青思故人,清明正当时
四月的春风裹挟着细雨,陵园里的松柏苍翠如洗。清明节清晨,衡阳县船山文武学校的师生们,肃立于彭玉麟将军墓前。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扫墓仪式,而是一堂行走的“人生课”——在青松黄土间叩问初心,于历史烟尘中寻找生命的答案。
二:擦拭墓碑,亦是擦拭历史的镜子
彭玉麟(1816年—1890年),字雪琴,号退省庵主人,人称“雪帅”,祖籍湖南衡阳县,是清朝晚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和书画家。他以其清廉刚直、淡泊名利的品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为晚清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之一,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齐名。
学生们俯身清理墓前杂草,指尖抚过斑驳的碑文。“彭玉麟,晚清名将,湘军水师统帅,一生清廉刚正……”历史课本上的铅字,此刻化作石阶上真实的温度。一位学生轻声道:“原来他不仅会打仗,还捐建了书院,画万幅梅花赈灾。”历史人物从纸页间“活”了过来,成为看得见的精神丰碑。
三:叛逆少年的顿悟时刻
扫墓学生队伍中,曾因顶撞家长被贴上“叛逆”标签的小李,盯着墓碑上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刻字出神。活动后他坦言:“将军17岁就扛起家族重担,我却在抱怨父母管束太多。”另一位总爱标榜“躺平、游戏大魔王”的学生,在听到彭玉麟晚年仍巡江抗法的故事后,默默捡起了陵园角落的矿泉水瓶。
四:一场特殊的“劳育课”
五:清明之魂:寻根·铸魂·向未来
返校途中,学生们讨论的不再是网络热梗,而是彭玉麟“不要钱、不要官、不要命”的“三不”精神。有学生提议成立“校园梅花社”,传承将军笔下凌霜傲骨的气节;更多人开始追问家族祖辈的故事——原来清明不仅是祭奠,更是对生命来处的郑重回望。
结语:让教育在泥土里生根
擦拭的是墓碑,唤醒的是对先辈精神的继承;清扫的是陵园,洁净的是浮躁的心灵。这堂“没有黑板的人生课”,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少年——不忘来路,方知归途;心有敬畏,方能行远。




教育深意
清明祭扫不是形式,而是将历史传承具象化。当少年亲手触摸先辈的足迹,家国情怀便不再是空洞的概念,而是根植于血脉的责任。


心灵洗礼
最好的教育往往发生在课本之外。当少年与历史英魂“对话”,浮躁的心性被沉淀,自我的执念被消解,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丈量。

祭扫结束后,学生们自发组成清洁小队。他们不再是需要催促做值日的孩子,而是细致清理每一处果皮纸屑的“陵园守护者”。带队老师发现,平时最抗拒劳动的几名男生,竟为捡拾石缝里的烟蒂争抢起工具。“将军守护的是山河,我们守护的是他的长眠之地。”一名女生的话,道出了少年们无声的成长。
五:清明之魂:寻根·铸魂·向未来

教育启示
这场户外课堂告诉我们:传统节日教育不能止于说教。当少年在真实的场域中感受、思考、行动,文化传承便如春风化雨,润泽心田。
擦拭的是墓碑,唤醒的是对先辈精神的继承;清扫的是陵园,洁净的是浮躁的心灵。这堂“没有黑板的人生课”,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少年——不忘来路,方知归途;心有敬畏,方能行远。